“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正月一过,便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说到惊蛰,人们最先想到的一定是阵阵春雷,雷声叫醒了蛰伏于地下越冬的百虫,也唤醒了新一年的希望。
尽管惊蛰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处于回升阶段,春意渐浓,但冷空气活动仍较频繁,天气变化不定,甚至频频出现“倒春寒”的情况。相信市民朋友们已经真切感受到,近期气温犹如过山车一般忽冷忽热,最高时将近30℃,而一夜间又回落到个位数。这种气温的剧烈波动,对免疫力低下的老年人以及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容易诱发或加重疾病。
衣
过去人们常提倡“春捂秋冻”,指春天不要急于脱下冬衣,应该适当“捂”着点,以保护身体免受春寒的侵袭。但由于现代人生活环境的改变,这种传统的养身观念也需要与时俱进。比如随着气候变暖,3月份出现20度甚至30度的高温已不再罕见,这时还坚持“春捂”可能导致身体过热,出汗过多,反而更易生病。因此为了应对反复无常的天气,合理的穿衣搭配才是市民应对忽高忽低多变气温的关键。建议市民采用“多层穿衣法”,内层选择吸湿排汗的长袖内衣或者薄款羊绒衫,中间层选择保温性能良好的抓绒衣、薄款羽绒,外层则注重防风、拒水、透气的外套、冲锋衣等。这种穿着策略的优点在于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调整。例如:早晚气温较低时,穿上所有层次的衣物,到了中午气温升高或活动后身体发热时,可以脱去中间层或外层以调节体温。
食
中医素有“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四季养脾胃”的说法。春季五行属木,万物复苏,是阳气生发的季节,人体五脏中肝亦属木,故而春季养生以顺应阳气自然生发舒畅的特点,以保养肝脾为要务。
合理的饮食不仅可以帮助人体更好地适应季节变化,更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惊蛰期间,气候变化不定,人体的消化功能还尚未从上一个冬季中完全恢复,此时若饮食不当,则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胃痛、腹泻等问题。所以这期间的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食用过于油腻、辛辣、生冷的食物,以免加重消化系统以及肝脏的负担。宜多吃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鱼、虾、肉、蛋、奶等,同时也应该多吃时令新鲜蔬菜,如韭菜、豆芽、豆苗、莴苣、春笋、菠菜、香椿等,以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正所谓“得时令之气”,可增强人体免疫力。另外,每日按时就餐,不暴饮暴食,尤其睡前不饱食,也是既保证营养得以充分吸收,消化系统又能得以充分休息的关键。
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到:“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中医认为,五味之中,酸性收敛,入肝经,春季肝气升发,要少吃酸性食物,以避免收敛过度,把病邪留在体内,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那么市民应该如何保护脾胃呢?建议可以吃一些甘味的食物,因为甘味入脾,食之有助于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使肝脾得以平衡。补脾食物首选谷类,如糯米、黑米、高粱、燕麦等。其中高粱、燕麦富含膳食纤维,不仅能增强脾的消化吸收功能,还能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吸附肠道中的毒素,减轻肝脏的解毒负担。
住
惊蛰时节,既是万物萌生,百草发芽的时节,但又是百病发作的阶段。随着气温回升,自然界中的微生物活动开始变得活跃,多种传染性疾病如流感、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水痘等也进入了高发期。但尽管病种不同,症状各异,但很多预防措施却是相通的,只要做到简单的几条,就能有效减少疾病的传播,如:勤开窗通风、少去人员密集处、勤洗手、不过度疲劳、充足的营养、避免接触传染病人等等。
其次,惊蛰期间,随之日照时间的延长,植物开始授粉,空气中的花粉、柳絮、尘螨等过敏原开始增多,容易引发或加重过敏性疾病,常见的有: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哮喘、过敏性皮炎等等。预防过敏要从日常生活做起,如了解自身的过敏原,外出时佩戴口罩,增加维生素C的摄入等,另外适当的运动、充分的休息、以及积极乐观的情绪都有助于缓解过敏的症状。
行
提起运动,尽管惊蛰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但很多人反而觉得浑身乏力,提不起精神,这种现象常被称为“春困”。其实,引起春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春季日照时间延长,人体的生物钟一时难以适应,以及睡眠质量下降,气温升高、血管扩张及饮食不当导致大脑供血相对减少等。
那么,如何让“春困”的人“支棱”起来呢?《黄帝内经》中提到:“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建议人们在早睡早起,穿着宽松衣物的同时,做一些舒缓的活动,比如散步、太极拳等,可以使精神振奋,情绪愉悦。人们也可以外出踏春,赏赏花,看看景,不负美好的春光。
自我穴位保健
惊蛰要想过得好,一些简单易学的穴位保健也可以很好地帮到大家,在此推荐以下2个穴位:
【足三里穴】
位置:在小腿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操作方法:按揉时小腿略向前伸,拇指指腹放在足三里穴上稍加力度按揉,以感到酸胀为宜,每次5分钟,可起到调理脾胃、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等功效。
小贴士:俗话说“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足三里穴作为养生保健的要穴,在养护胃气、增强体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四季养脾胃,贵在坚持,通过持之以恒的足三里穴按摩和保养,可以帮助起到调理胃气、强健体魄的功效。
【风池穴】
位置:在颈后区,枕骨直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操作方法:两手拇指放置于风池穴上,其余四指固定头部,拇指以顺时针和逆时针按揉风池穴,每次3分钟,可起到舒缓情绪,缓解头疼的作用。
小贴士:由于惊蛰节气气候变化较大,气温上上下下易引发头痛、偏头痛等问题,通过按揉风池穴可优效缓解相关症状。
专家介绍
姜恺 副主任医师 老年病科副主任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二十年,师从国医大师严世芸教授,获评上海近代中医流派优秀传承人、2020年度上海市卫生健康行业青年五四奖章、共青团市委“上海青年讲师团”讲师等。
擅长:老年高血压、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等常见病的及危急重症的中西医结合诊治。
专家门诊时间:
周一上午(青海路),周日上午(大柏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