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

立夏话养生

今天,我们迎来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立夏的到来标志着自然界进入了生长旺盛的时节。《历书》记载:“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立夏过后,气温进一步升高,雷雨天气增多,万物蓬勃生长。立夏属“火”,与人体五脏中的“心”相对应,立夏养生的重点在于“养心”。

微信图片_20250506101821.jpg

起居穿衣,防暑护阴

《黄帝内经》提倡夏季“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相对于冬春季节,在立夏后,市民可适当晚些入睡,但也不超过23点,并于早上6点左右起床,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此外,每日13时至15时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段,人易出汗,出汗多散热,血液大量集中于体表,大脑血液供应相对减少,加之午饭后消化道的供血增多导致大脑供血进一步减少,人易精神不振,昏昏欲睡。因此,适当午间小睡,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适当放松。但也需提醒市民,午睡时间不是越长越好,以半小时为宜。

立夏后气温持续升高,但早晚温差仍大,昼夜变化较快。建议白天换上轻薄、透气、吸汗的衣物,如棉麻材质,颜色宜淡雅清爽,有助于散热降温。早晚或阴雨天,气温仍偏凉,适当加件薄外套,防止风寒侵袭,避免感冒。特别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立夏易因气温升高导致血压波动,应注意衣物增减适度,以免温差刺激血压。

顺势而动,避暑祛湿

立夏后,日照渐长,降雨增多,气候潮湿闷热,人体代谢加速,能量消耗增大,出汗增多。“汗为心之液”,汗出过多不仅伤津液,还容易使气随汗泄,导致气虚、津亏,进而出现体虚乏力、食欲下降、心烦气躁等症状。因此夏季运动应以温和、有氧为主,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伤阴。推荐选择低强度运动,如清晨或傍晚散步、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或瑜伽,这些运动有助于调和气血、增强体质。若偏好中等强度锻炼,可选择慢跑、游泳、跳绳或骑单车。中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确保健康锻炼。此外,中医提倡“闭目养神”以调养心神,午睡前可做眼球转动练习(双目左右各转9次,闭眼片刻后睁开),有助于提高午睡质量,缓解视疲劳,提升工作效率。

微信图片_20250506101828.jpg

穴位按摩,养心健脾

手厥阴心包经的内关穴具有宁心安神、和胃降逆、镇惊止痉的功效。内关穴位于前臂部掌侧面,腕横纹上两寸处,市民朋友可以用拇指按揉内关穴进行环转运动,每日100到200次,在局部产生酸胀感,自觉舒适即可,以起到养心健脾,自我保健的目的。

饮食调养,生津安神

立夏后由于肝气渐弱、心气渐强,建议市民饮食应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具体以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避免油腻、辛辣,以防湿热内生。由于夏季湿气重,市民可多吃薏米、赤小豆、山药、茯苓等健脾利湿之品。另建议忌食贪凉,以免伤脾胃阳气,导致腹泻、食欲不振。在此推荐一道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补养身体的百合莲子粥给到市民。准备30克百合、30克莲子、100克粳米和适量冰糖,市民只需将百合、莲子提前浸泡后,与粳米一同煮粥,在煮熟后调入冰糖即可,尤其适合心烦失眠、健忘多梦者食用。

微信图片_20250506101834.jpg

立夏养心,调畅情志

《黄帝内经》中有“心主夏”之说。夏季高温炎热,心阳最为旺盛,火气易扰心神,心神浮动,容易导致烦躁、失眠、焦虑等情志问题,因此市民应注意养心安神,保持内心平和与宁静。为拥有好心情,建议市民多进行有助于养心神、调节情志的活动,如静坐、冥想、太极、书画、园艺等。正如《灵枢》所云:“看花解闷,听曲忘忧。”夏季也可适当聆听舒缓的音乐,如《春江花月夜》《江南好》《平湖秋月》和《雨打芭蕉》等,帮助放松身心,调节情绪。

专家介绍

微信图片_20250506101837.jpg

芦波

岳阳医院心病科副主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入选上海市白玉兰人才计划浦江项目,长期致力于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重点聚焦心肌纤维化及心肌重构的机制探索与防治策略。

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5项,作为主要参与者参与国自然及上海市科委等课题3项。作为第二完成人荣获4项科技奖励。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32篇,参与授权发明专利3项,其中作为第一发明人1项。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肥胖)高血压,心衰,冠心病,心悸,失眠,焦虑抑郁,慢性疲劳等心血管疾病及内科杂症。

专家门诊:

周三上午(大柏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