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特色推拿 >>继承与实践 >>跟师心得 >> 正文

跟师心得

沈一菁跟师金义成感悟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8-04-23

金义成海派小儿推拿传承总结

跟师经验学术论文

  海派儿科推拿是发生、发展在上海这一特殊地域的具有其自身特点的儿科推拿学术流派。上海地处江浙之交,在几百年的发展中,成为世界著名的东方明珠,具有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特质。近现代的上海名医荟萃、流派纷呈,在众多中医流派中,丁氏一指禅推拿独具特色。

  海派儿科推拿不仅传承了一指禅推拿防治儿科病的传统,并将其融入了小儿推拿。在继承和发展过程中,海派儿科推拿包容创新,逐渐成为以“海派无派,无派有派;海派无形,无形有形”为特色的较完整的理、法、方、推的儿科推拿体系。海派儿科推拿既是海派文化的体现,也是海派中医的进一步认定。

1.jpg

沈一菁跟师照

  一、海派儿科推拿之源流

  1.一指禅推拿的传承

  丁氏一指禅流派可以上溯至清咸丰年间,由李鉴臣大师传授与江苏扬州江都丁凤山先生,丁师又将其发扬光大,培养了许多推拿人才,如王松山、钱福卿、丁树山等,而丁树山又培养出朱春霆、丁季峰等近代著名推拿大家,王松山有弟子14名。

  据《黄氏医话》所说:一指禅推拿在古时按、摩、推、拿的基础上增加了搓、抄、滚、捻、缠、揉、摇等共为十种手法。而我们在学习时,王万川、王纪松先生编写的讲义中则为推、拿、揉、缠、按、摩、捻、摇、滚、搓、抖、点12种手法;而朱春霆先生所述之一指禅12法中无点法有抄法。而我们在《一指定禅》中仅见到推、缠、揉、按4种。

  王松山(1873—1962),1891年拜丁凤山为师,先后行医于杭州、宁波、汉江、镇海等地。1913年迁居上海,开业于北京西路38号,其周围有妇科朱南山,痔科闻茂康,伤寒名医张骧云,儿科徐小圃,内科陆渊雷,均和王师紧密往来。1917年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医科第2-3年儿科科目中有推拿新法,王松山曾在其中任教。

  他治小儿惊风,主张手法柔和为贵,拿委中、承山直至痉挛消失。委中又名血郗,《千金方》委中主治“脊强反折,瘛疭。”《圣惠方》承山主治“腰膝重,

  起坐难,筋挛急,不可屈伸。”另王公应用一指禅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疗效显著,当时海上名医张骧云时有介绍小儿至其处治疗,张公之子张境人先生之孙患腹泻也到岳阳医院小儿推拿科请人至其府中为其推治。

  其徒王百川(1901.10—1977.6)曾为推拿门诊部第一诊疗室掌门人,该诊室以儿、内、妇科为主,王师用一指禅推拿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

  其子王纪松(1902—1990)在诊治小儿急惊风时,认为当小儿高热,具体有两眼发生寒热,提示惊厥将现,治疗时当用揉法于膻中。他认为惊厥多为疾涌所致,业认为此时用拿法则适得其反,越拿越惊。

  一代宗师,原中医推拿学校校长朱春霆,取阳明经治疗小儿麻痹症,古法新用。在一指禅推拿基础上开创的滚法推拿的主要手法,同样滚法被海派儿科推拿所继承。

  内功推拿之擦法也用于海派儿科推拿、现在海派儿科推拿之桥弓穴即来源于内功推拿。

  2.江浙沪地区儿科推拿的滋养

  《补要袖珍小儿方论》系江苏常州人庄应琪所增补,该书第十卷“秘传看惊掐筋口授手法论”为最早的小儿推拿文献。

  最早的小儿推拿著作《小儿按摩经》就出自浙江四明人士陈氏之手。上海地域也出现不少小儿推拿名师。

  马玉书(马君淑),江苏无锡人,张静莲(上海青浦人)之徒,著有《推拿捷径》,年少岁时她身患病,多方治疗无效,后经张静莲一推而愈,遂拜其为师。

  戚子耀(1889-1968)江苏武进人,推拿得之家传,1941年先后开设“上海培德儿科推拿专门学校”,该校印有《推拿学讲义》和“佛教儿科推拿传习所”,教材选用《推拿捷径》。其擅用“推三关”透发麻疹。赵政编著的《儿科疑难杂症》一书中就有戚子耀先生治疗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尿闭临床治案。他的女儿戚志芳后与其同时执业。

  朱慧贞(1914-?)江苏吴县人,1932-1935师从戚子耀。据1932年《国民先导》(月报)第一卷第七八期推拿医师名录中有推拿女医师十余人。此外,知名小儿推拿大师有单养和先生,以及其女单吉平医师。当时上海新中国医学院,曾油印倪息庵编写的《儿科推拿讲义》,内有推拿掐搓摇捻揉运刮分和等12种手法,以及86种操作法。

  海派儿科推拿从这些前辈的经验中汲取营养,如戚子耀的推三关之法。

  此外,海派儿科推拿还从民间寻取良方,《厘正按摩要求》中指出:“南人主以治小儿,名曰推拿。习是求者,不必皆医。……而妇人女子藉为啖饭地也。”江浙沪地区小儿推拿时用于治惊,称为“掐惊”或“推惊”。现今大家所熟知的捏法,即江苏句容人葛洪在其《肘后备急方》所说之“拈法”,在民间俗称之“翻皮肤”,在小儿推拿之特定穴名中,亦不难看出其草根性。

  3.历代小儿推拿学术成就的传承

  对小儿推拿之手法、穴部、以及一些病症推拿方法等,海派儿科推拿还得益于历代推拿文献的发掘和整理。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小儿推拿著作。从这些著作中寻根求源,并对推拿发展史、药摩方(是《中医推拿》)、小儿推拿之比对(见《小儿推拿》)加以总结,还请益许多名家。如:江静波、孙重三、张汉臣诸位先生。

  4.多年来工作经验和知识的积累

  海派儿科推拿的形成离不开实践的探索和感悟,并加以总结提出相关意见。如十王之位置,海派儿科推拿十指指甲根两侧。又如斜颈之治疗,《医宗金鉴》中:“斜挛之筋,以手推拿,令其平复。”还说:“按摩其淤结之筋。”我们在推拿中,用捏捻之法使之早日散瘀。再如,海派儿科推拿强调中医基础理论的掌握,《幼科推拿秘书》:“推拿一书中,其法最灵,或有不灵,认穴之不真耳”,以及强调手法之功力。

  综上所述,海派儿科推拿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还以丰富的临床实践为基础。

  海派儿科推拿真正提出虽距今数十年,但其产生形成和发展是经过较长时间的。因此,它的流传也是潜移默化的,随着《小儿推拿》等相关著作的发行,有关教学和培训活动的开展,以及近年来师徒的传承,其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二、海派儿科推拿之道

  1.审证求因,关注情志

  小儿病因有先后天因素,前人认为小儿“无七情所干”,其实不然,例如:遗尿、神经性厌食、抽动症、孤独症、相火证等,有些因情志所致,有些却影响情志,如脊柱侧弯。因此,海派儿科推拿流派认为小儿病当注意情志方面的因素。

  再如《按摩经》认为“小儿之疾不在肝经即在脾经;不在脾经即在肝经,其疾多在肝脾两脏。”此说不无道理,但在现今也有商榷之处。在目前临床多见于肺、脾二经之病症,不同于以往多在在肝脾二经之说。从而,海派儿科推拿相当重视对肺脾二经的防治。

  2.四诊合参,触摸察病

  “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其实,四诊不可偏废。四诊的核心思想是个“比”字,即“以常衡变”。海派儿科推拿沿用传统之诊法,诸如望神色;三岁以下小儿验指纹,取三关则以轻柔、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切脉取浮、沉、迟、数、有力、无力而定表里寒热虚实。而推拿医生多以手按触患儿,经过长时间的临诊,其敏感度逐渐增加,对患处的异常能“手摸心会”,因而更重视“摸”诊,《医宗金鉴》就讲到“摸、接、端、提、推、拿、按、摩”等八法,同时指出“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其中机触于外,巧生于内就大有讲究。灵枢有“审、切、循、扪、按,视其寒热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一个推拿医生常年用手接触患者,相对来说,其手对病变部位之感应较一般人强,许多病变在手的感应中得到认知。诸如:肌肤之寒热、松弛、厚薄、筋之结歪,腹之硬软,骨之正错等等,均可为临床提供相应的治疗依据。

  3.八法之外,通法为要

  吴尚先在《外治医说》中明确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儿科推拿作为外治法,历来沿用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汗法:《素问》“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剽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张从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

  其治病擅长于攻邪,以汗吐下三法治疗各种外感内伤病证,疗效卓著,其代表作《儒门事亲》中提到“灸、熏、蒸、渫、洗、熨、 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无药处,可用两手相交,紧扣脑后风府穴,向前礼拜百余,汗出自解。”在《秘传推拿妙诀》、《幼幼集成·神奇外治法》中均有小儿推拿发汗之法。海派儿科推拿常用按、拿凤池、凤府、大椎、肩井、二扇门等法出汗。

  吐法:《金匮要略》中记:“宿食,在上脘,当吐之。”《秘传推拿妙诀》:“吐法系除疾第一捷法,较汗下之取效速,余每以此救人甚多。”我们常用逆推膻中法。

  下法:《素问》:“中药者,泻之于内”。《儒门事亲》:“宿食在胃脘,皆可下之。”多用清大肠,搓脐,揉色尾,推下膀胱(推腹)。

  和法:《素问》:“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周于蕃曰:“揉以和之,常用和阴阳、推揉中脘、搓胁。”

  温法:《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劳者温之。”《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可用揉外劳宫,推三关,擦背俞,擦命门等。

  清法:《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灵枢·刺节真邪篇》:“大热偏身,狂而妄见妄闻妄言,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虚者补之,血而实者泻之。因其偃卧,居其头前,以两手的指按颈动脉,久持之,卷而切之,下至缺盆而复止。如前热去乃止,此所谓推而散之者也。”《幼幼集成·神奇外治法》:“清里法小儿发热至二三日,邪已入里,或乳食停滞,内成郁热……以妇女乱发一团,蘸染蛋清,于小儿胃口拍之。寒天以火烘暖,不可冷用,自胸口拍至脐轮止。须拍半日之久。”现常用,清心经,清肝经,推天河水,推六腑,掐十网,推涌泉,推脊。

  补法:《素问·五常歧大论》:“虚则补之。”《灵枢·察针篇》:“病者脉气少,当补之者,取之气鍉针。”现用补脾,补胃,推三关,揉中脘,揉关元,揉足三里,捏脊,阴虚还可用揉二马。

  消法:《素问·至真要大论》:“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考攻之。”可用清胃经,揉板门,逆运内八卦,揉中脘,揉脐。

  除以上八法之外,海派儿科推拿中提出“通法”一说,这不仅指推拿之防病治病,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推拿能通行气血 ,通调脏腑,通经活络,通利筋骨。气血不通乃百病之源,气血不通则脏腑无以荣养,脏腑不调则百病生。《黄帝内经·太素》中指出“人之食杂则寒温非理,故多得寒热之病,不劳则血气不通,故多得痿厥之病,故导引按蹻则寒热咸和,血气流通。”《素问集注》:“气血不能疏通者,宜按蹻导引。”《格致丛书》:“按摩者,开关利气之道,自外而达内者也。故医行之,以佐宣通。而摄生者,贵之以壅滞”清叶天士说:“通则不痛,通字须究气血阴阳。”《秘传推拿妙诀》:“盖小儿之病,不 风寒,乳伤,食久之停积胃脘之间,随成他症。诚一吐而自愈耳,就是胃间无停积者,用此亦能通其五腑六腑之滞。”清高世栻《医学真传》中指出:“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渚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海派儿科推拿时用宣通肺气,开通心痹,通和脾胃,疏通肝气,通下水道,通关开窍等法。

  4.创新理念,力求唯实

  在小儿推拿中有些概念不清且称谓较多,如十二手法、十三大手法(又称十三大手术),复合手法等。以前文献中出现的并非指单一的手法,而是多由几种操作法的组合而成,诸如赤凤点头、乌龙摆尾、飞经走气等异于推拿操作名的称谓。在上世纪70年代我们对此加以整理,改称这些方法为复式操作法,这个概念正为大多数接受。又如古法之膏摩,纵观文献记载,并非仅指一种剂型,其包括汤、散、丸、膏、油、水种种,故而将之称为药摩。

  小儿推拿特定穴其本身有点、线、面多种,其本身包含有部位,如胁、腹等。而一指禅推拿除推穴道、循经络之外,也重视手法在部位的应用。如《一指定禅》中就有:“揉近处寻之”、“推近处寻之”、“推背腿上部”、“缠、揉胸部、背部”、“推胸背两部”、“揉,头面部主之”、“揉胸前、膀前部”、“缠、揉背考下部”、“推脊背上部”。加之推拿手法操作实际接触仍是的大大小小的部位,推拿穴部之概念,既区别于针刺又反映推拿实际。

  三、海派儿科推拿方法

  1.以通为用,以通为下

  治疗法则有正治和反治,反治有通因通用,实际就是指以通治通。海派儿科推拿中之通法不仅包含此意,还有正治的意味。这就是说通法当为正治,即塞者通之,淤者通之,闭者通之。《素问》中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景岳全书》中指出:“夫百病皆生于气,正以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按摩……可以调经络之气。”

  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小宇宙,作为物质形式存在的生命,其存在的形式是运动,停止了运动,生命也会终止,哲学家高度概括了生命本质,提出生命的命题就是:生命在于运动。这与前人所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观点不谋而合。海派儿科推拿基于推拿有疏通经络,通行气血,通调脏腑之功用。推拿之“通”可以使气血流通、循环往复、生命不息,这也是海派儿科推拿讲的“以通为补”,吴尚先也指出:“气血流通就是补。”

  2.痛则通,不痛则不通

  “通”就是使不通变为通,不通则痛,不通则亡。即原来常说的“不通则痛,通则不痛”即是指病痛的机理。海派儿推提出的“通”不仅指临床治疗手法,更是“以痛为输”理念的延伸,即对待痛的理解,而不局限于疼痛这一点,而泛指寒、热、张、弛、强、胀、麻等种种异常感受。针对异常之处进行推拿,均可使之通。“不痛则不通”除了指不在痛处治疗就不能达到通的效果外,还指原来因为不通而麻木不仁等感觉障碍的恢复,说明“痛”为通的一种表现。

  3.民以食为天,人以胃为本

  治病必求于本,五脏六腑则以脾胃为要,《素问·天机真脏论》:“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而死,脉无胃气亦死。”《灵枢·五味》:“胃者,五脏六腑之池也。水谷皆入于胃,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又说:“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则别出两行营卫之道。”《灵枢·经脉篇》亦指出:“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灵枢、动输》:“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气清上注于肺,肺气从

  太阴而行之。”

  孙思邈曾谓“补肾不若补脾也。”张景岳也让认为“安五脏即所以调脾胃。”

  吴登所著《不居集》中谈到:“故凡查病者,必先查脾胃强弱,治病者必先顾脾胃勇怯,脾胃无损。”

  李东垣《脾胃论》中论及:“脾胃伤则元气丧,元气伤则人折寿。”还说:“人气以胃为本”,“调脾胃以安五脏”。

  《临症指南医案》也谈到:“脾气升则健,胃气降则和。”

  小儿脾常不足,加之生长发育较快,所需营养相对较多,小儿饥饱不知节制,喂养不当容易伤及脾胃。“饮食自倍,脾胃乃伤。”食积易导致许多病症,《医学入门》中论及:“咳因积食致痰,痰气冲荡胸腹部。”《脾胃论》中也说到:“脾虚肺最多病”。还可因积食导致发热,《脉经》提到:“小儿有宿食,甞暮发热。”积食化火,火炎向上,可出现咽炎。再者积食也可影响睡眠“胃不和则卧不安”,还有积食导致肠腑发热,伤食导致腹泻消化不良,气血无以生化等,故海派儿科推拿在临床非常强调脾胃的调治。

  海派儿科推拿强调固本,而固本之重点在于脾胃,先天不足后天补,后天失衡调脾胃。临床上常用补脾经,揉扳门,揉腹,揉足三里,捏脊等等。其中揉腹之法又为海派儿科推拿特色之一。

  4.祛邪不忘扶正,扶正不忘祛邪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为常法。小儿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发病容易、易于传变、脏气清灵、易趋康复”之生理和病理特点。小儿出生后脏腑全而不壮,肺脾肾常处于不足状态。所以在祛邪时不忘扶正,以扶其正气,既能促其早日康复,又可增强祛邪之功效,对小儿调理养生海派儿科推拿认为健脾十分有益,扶正时脾胃居于中焦,为人体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脾胃和气血足,脏腑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不忘询问其是否有变异之处,一旦有异,随即辅以驱邪,以防其变。

  5.求变求实,动静结合

  海派儿科推拿中时常采取求变求实,动静结合,并非一成不变。患者患病多,医者患法少,求变指不因循守旧,泥古不化,而有所创新。求实则指讲求实效,小儿推拿传统上强调推治左手,而海派儿科推拿常操作其右手,一来是因为操作顺手,而来是因为右手寸口为肺脾肾脉气所在。正应小儿脾肺肾时常不足之需。

  有些病症治疗周期较长,如脑瘫,因而在治疗时选取不同推拿方案,每治疗一段时间,当更换变化,免除经常被刺激的穴部“犯困”,对刺激失去敏感而减弱效果。

  又如一些病症经治疗则即刻效果显现,但容易反复,如寰枢关节半脱位,手法整复后,瞬间复原,为防其活动不慎而病情反复,则可以在整复后予以软固定,用丝巾包扎颈项部。再如指部腱鞘炎推拿松解之后,亦可予以固定。

  四、海派儿科推拿之术

  1.推拿十法,拓展临床

  海派儿科推拿改传统小儿推拿八法(即按、摩、掐、揉、推、运、搓、摇)

  为推拿十法,即按、摩、捏、揉、推、拿、搓、摇、㨰、擦;取㨰法推拿流派之㨰法;内功推拿之擦法;以及江浙沪地区民间小儿推拿之捏法。在传承一指禅推拿手法的同时,根据小儿的特点,应用时时有变化,如在指揉法中变生出二和三指揉的应用,对内功推拿之揉法亦时有变化,如改胸背横擦为直擦,改肾部之直擦为横擦。

  海派儿科推拿十法融合多家,一、增加原来儿推中常用的拿、捏之法;二、免运法与它法之重复;三、改原小儿推拿主治范围多局限为婴幼儿 ,使之真正成为儿科推拿,扩充了许多儿科之病症,如抽动症,面挛缩,青少年脊柱侧弯等等。

  2.手法揉和,“巧”字为魂

  小儿推拿为推拿的一个部分,其手法不离:均匀、持久、柔和、有力、深透的要求。然而,针对小儿肌肤娇嫩的特点,在应用上又有不同的要求。海派儿科推拿在提出小儿推拿手法需轻快柔和平稳着实的基础上,进而提出:“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快而不乱,慢而不断。”的十六字诀,强调“意在手先”,“巧”字为魂,诚如《医宗金鉴》中所说:“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达到要求,在培训学生时往往沿袭一指禅推拿流派、㨰法推拿流派手法练习之传统。在继承小儿推拿特有推法之时,十分重视一指禅推法、揉法、摩法、搓法及㨰法的训练,禅是梵语“禅那”的简称,解释为静虑,因而一指禅也称一指定禅,一指静禅,一指禅功。通过一指禅推法等手法的练习可以使施术者心身放松,用劲自然,对增加小儿推拿手法的功力非常有利。手法之轻重缓急,其关键在于坚持长期刻苦的锻炼和临床实践的应用,如此才能做到熟能生巧,运用自如。做到心手合一,心到、手到、功到。手法是有灵魂和情感的,你对它下了多少本,它就会对你有多少回报。

  3.循经取穴,点面一体

  在应用一指禅推法时遵循推穴道、走经络之古法,同时注意点面结合。前面所提到“穴部”一说,操作时常以点带面,以面带点,如推膻中而合摩法;又如以面带点揉腹时侧重中脘、神阙、关元等穴位。

  4.复式操作,璇玑新开

  复式操作法,在小儿推拿专著中,总达30余种,而海派儿科推拿仅选取数种。此外,还从其它儿科推拿著作中寻取,如“开璇玑法”,此法出于《幼科集要》,然细加分析该法实为降逆平喘、消积导滞之良法,故摘录之。同样,运土入水,运水入土并不是穴位,而是操作法

  5.扶正祛邪,重在五部

  “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病”、“善治者治皮毛”、“上工治未病”这些古训,只有在国泰民安时方能实现,海派儿科推拿历来重视小儿的推拿的预防和养护。早在相关著作中就介绍有“养肺防感操”、“健脾助运操”、“补肾增智操”等操,在《家庭儿科百病推拿图解》和《图解家庭按摩治疗·儿科病》中有20多种小儿亚健康的保健推拿方法。此外,海派儿科推拿对调理保健还侧重于五部的操作。

  一为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灵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穴,其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五官与五脏相通连,常用方法有:摩面、刮眼眶、擦鼻、搓耳、梳头、拿凤池(婴幼儿可用开天门,分推坎宫,摩顶,拿耳后高骨)。

  二为胸腹部:《对时论》“胸腹者,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

  胃为六腑之总司,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降则和,不降则滞,降则生化有源,不降则传化无由,壅而成病。脾胃居于中焦,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也是沟通上下焦之关键。中焦气通,则上下焦之气随之而动,升清而浊降。常用操作法:摩腹、推腹。

  三为手部:“小儿百脉汇于两掌。”手为手三阴手三阳经脉交汇之处。常用方法为:干洗手,理指,婴幼儿可用补脾、肺、肾经,揉板门,摩手心等。

  四为背部:督脉位于背脊中央为“阳脉之海”,能总督诸阳。另外,督脉又前通任脉,与冲任同起胞中。因而在推拿中非常重视背部,特别是督脉。人体阳气是身体的第一道屏障,阳气盛衰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卫生宝鉴》:“盖阳气为卫,卫气者,温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开合,此皆卫外而为固也。”《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指出“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督脉又旁通足太阳,五脏六腑气血输注之处。推拿背部经穴能扶阳通督,沟通阴阳,扶助阳气,扶正防邪。可用揉大椎、捏脊、按揉背俞。

  五为足部:足为足三阴三阳经脉交会之所,足底诸穴部又沟通全身,因而足部也是重点之一。

  常用捻足趾,理足背,揉足底,足浴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