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特色推拿 >>辐射引领 >> 正文

媒体新闻

(劳动报)全国推拿学领军人才大多师出上海,房敏教授推拿培养模式获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作者:劳动报记者 李蓓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8-05-22

  培养传统中医推拿继承人,只要跟着师傅多练手就能出师?技能型人才就没有理论内涵和创新必要?如果你还是带着这种有色眼光,那你真的落伍了。劳动报记者近日获悉,上海中医药大学推拿学教学团队房敏教授领衔的项目“经验到理论,传承与创新”之沿革——中医推拿教育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获2017年度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该项目也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首个获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的项目。

  “推拿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临床学科,目前大多中医药高等院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以理论教学加临床实践的模式为主,旨在为各级医院输送以临床技能型为主的医师,现在,我们还要把眼光聚焦到传承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房敏表示。

  上海中医药大学从1956年在全国最早建立推拿学专业,成果凝聚了上海推拿学教育者几代人的心血,围绕如何将传统推拿只重手法的“家传师授”提升为现代学科专业发展体系,如何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指导不够完整、临证传承缺乏系统、教学路径缺乏标准化规范化等问题,通过60余年的实践,逐步建立起了“从单一技能培训演化至多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对全国推拿教育起到了开创性的引领作用。

  “很多人以为,推拿只是手上功夫,凭的是经验和手法,重实践,轻理论,科研创新什么的更是不需要,这其实是一种深深的误解。”作为我国第一个推拿学博士,房敏教授多年来钻研推拿,并成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他带领团队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工作,取得多项突破性进展,率先提出筋骨失衡病因病机学说核心理论——“筋骨失衡,以筋为先”。

  围绕学科核心特征,上海中医药大学率先构建现代推拿学基本学科构架与课程体系,创立推拿学教育理论体系。以中医经络学说为核心理论,将传统推拿学以手法为主的传承模式,梳理拓展为推拿基础、推拿实验、推拿文献、小儿推拿和推拿治疗等五个亚学科,同时引入生物力学、神经生物学等多学科资源,创建了现代推拿学研究方法体系。同时,学校还编撰了第一套涵盖基础到临床的系列学科分化教材,建立了“主干课程、分支课程、拓展课程和延伸课程”相结合的教学路径,成为全国中医院校开设推拿学专业的依据与模板。学校还开展了系列国际化教育培训合作,并依托海外办学点、孔子学院、海外合作中心,建设国际临床教学基地,打造海派推拿特色品牌,传播健康文化理念。

  同时,学校遵循人才发展规律,创新多层次阶梯式培养路径。首建推拿学专业硕士、博士、博士后培养制度,首建推拿学科从住院医师到专科化提升的多层次临床规范化培训制度。确立“理论知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人文素养”五位一体培养目标,明晰本科以“理论课-见习-实习”为重、研究生以“学科拓展-研究技能-问题研究”为重、住院医师以“通科轮训-专科实践”为重、专科人才以“门诊-病房-师承”为重的培养策略和路径。

  通过推拿学教育理论体系构建、人才培养路径、医教研协同创新等探索,上海中医药大学推拿人才培养成果斐然。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的推拿学科领军人才均毕业于中医大或师承于中医大名师,30余人次承担了“十二五”以来各类国家级和行业规划教材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