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English| 返回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医疗服务 >>医疗动态 >> 正文

医疗服务

医疗动态

媒体报道 | 因为这群“蓝精灵”,患者家属说:在家提心吊胆,在这我很安心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9-05-12
字号: + - 14

      下午1时15分,距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的下午“开张”还有15分钟,门口已整整齐齐排起队。轮椅先“进场”,较“年轻力壮”的排后面——大家似乎形成了一种默契。护士长梁国英进进出出,与病家亲热地打招呼,看起来就像老朋友一样。

w1.jpg

图为上海岳阳医院血液净化中心 李永生摄(下同)


不是亲人的亲人

       2017年,上海岳阳医院新建的血液净化中心投入使用,成为目前上海规模最大的血液净化(透析)中心,但老病家还是习惯叫它“血透室”。有30年护龄的梁国英带领平均年龄35.3岁的护理团队,守护着透析病人的生命线。身穿淡蓝色制服的他们,被称为“蓝精灵”。

       1时30分,病人陆续进入,躺上病床等待透析。“每台机器脾气略不同,每个老病人都有固定的床位和机器,可以保证他们平稳地度过透析全程,也方便护士的管理。”梁国英说。81岁的徐老先生是宁波人,每次来透析,总要带上报纸、书;他隔壁床的时老先生65岁,熟练地把手机支架装上床栏,戴上耳机看视频。时老先生,他从不把来透析当看病。“来睡一下午,足足4小时,比家里还舒服!”

       60多岁的楼女士透析已多年。“第一次在手臂上造瘘后,不敢走进血透室,心里怕!”楼女士说。现在,她已“云淡风轻”,“看到护士的次数比家里亲戚还多。”家住杨浦的朱女士是陪丈夫来做血透的。“有一次我先生做血透时,突然难受要呕吐,护士立即过来查看情况;后来干脆坐在边上一直盯着,我心里踏实不少。”朱女士说,自从丈夫透析后,一回家她就精神紧张;而每次来医院,就是她最安心的时刻。

       82岁的邬老伯,在岳阳医院透析治疗了8年。两年前,老伴因车祸成了植物人,儿子突发脑溢血去世,邬老伯只能住进养老院。每次透析,他都由养老院的工作人员轮流接送。护士则为他开通“绿色通道”,治疗过程中也格外关注。营养不良的邬老伯常发生低血压情况,护士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争相拿来面包、饼干、巧克力塞给他。老人看见护士长梁国英,总是含着眼泪说:“你们都是我的亲人!”

w2.jpg

当天值班的一位男护士在检查病人情况


你的生命是我的大事

       护士长梁国英的“严”是出了名的,她常说,“我们的职责不仅是做好透析治疗,还有教会病人自我管理。健康宣教看似常规,却对治疗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为了让患者得到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健康指南,护士们开辟了一间宣教室,通过多媒体、宣传手册、实物模型、娱乐设施等多元化方法传递健康,患者的知识丰富了,对透析治疗的依从性也大大增强。

       血液透析患者有个特点,再热的天,也穿长袖出门,原因有两个,一是手臂上穿刺久了形成的假性动脉瘘看着瘆人,二是他们要尽全力保护这个扑扑跳动、象征生命的内瘘,免受外界伤害。梁国英告诉记者,内瘘穿刺带来的剧痛以及透后穿刺点易出血,这些在透析患者看来已经司空见惯的事情,却是护士心里的头等大事。为了延长患者内瘘的使用寿命,减轻患者穿刺的痛苦,同时降低血管瘤的形成概率,梁国英和高年资护士将透析领域的最新穿刺技术——扣眼针穿刺引入。扣眼针要求每次同一进针点、同一进针角度、同一进针深度,2个月可形成皮下隧道即扣眼。因此,专人定点穿刺尤为重要。护士们克服困难,主动换班,持续为自己管辖的患者穿刺,整整两个月,她们做到了同一护士固定为同一患者进行穿刺,现在,第一批患者都拥有了自己的“扣眼”。71岁的王先生高兴地捋起袖子,指着两个还没有指甲盖大的扣眼说,“这是护士技术的最好证明!” 两个小小的印记对他来说,珍贵如生命。

       采访接近尾声,透析中心还没有下班,犹如灯光明亮的企业办公区,仪器滴答运转,护士来来往往,病人待在自己的“隔间”,各自忙碌,又井然有序。在精心布置的护士台一角,记者看到了几句令人动容的标语,“宇宙不重启,我们不休息”“快乐透析,我们一起延续着生命”“风里雨里,我们都在这里等着你”……


转自新民晚报

 左妍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