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一段成长
李 振
如今,在自媒体的大时代里,认认真真地读本书似乎是件稀有的事了。前不久央视推出了一档节目——《朗读者》,这如同一股清流,滋润了人们那颗干旱已久的阅读之心。人们确实该好好地读本书了!节目中有一期的主题是告别,这也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期,“人这一生早晚会遭遇告别,告别让我们成长,学会告别让我们成熟。无论是主动地选择,还是被动地面对,告别多少有些伤感,但是告别也蕴藏着希望。每一段告别的背后都有故事,一段又一段的告别,构成了人间百态。”这是那一期的开场白,也让我想起了五年前读过的一本书——《我们仨》,已经记不得读的过程中湿了多少次眼眶,心中也是感慨万千,之后本打算写点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如今正好借此机会写篇感受,就当是了却自己的一桩心事。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92岁时所写的一部长篇散文,讲述了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几十年历经风雨,相助相守,相聚相失的经历。杨绛先生似乎特别爱“做梦”,无论是《将饮茶》还是《我们仨》,开头都是把自己置于梦之境中。“太阳已经下山,黄昏薄暮,苍苍茫茫中,忽然钟书不见了”这是书的开头,也是故事的结尾,是梦也是现实。回顾钱钟书和杨绛的爱情,可谓世间经典。《圣经》有言:“有的时候,人和人的缘分,一面就足够了。因为他就是你前世的爱人。”钱钟书和杨绛的爱情便应了这句话。一句“我没订婚”,“我也没男朋友”,一段旷世情缘就此萌发。他们在最青春时留学英法,为自己的理想奋斗,过程虽苦,但彼此扶持也过得幸福。1937年,他们的女儿钱媛在法国出生,一家三口其乐融融。但此时国难当头,他们毅然回国,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家对他们而言,犹如一叶扁舟,飘摇不定。几次离别后让他们认定:一家人同甘共苦,远胜别离。“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这是钱钟书对自己的发愿,也是一家人共同的誓言。几十年来,一家人饱经忧患,也见过了世态炎凉,但他们并不抱怨,而是把日常的感受,当做美酒般浅斟低酌,细细品尝。这是何等的乐观!何等的智慧!虽然他们一生坎坷,但对他们而言,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即便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家就是他们人生路上的灯塔,给他们前进的方向和力量。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1997年冬,杨绛的生平杰作-爱女钱媛,因骨癌离世。次年春,灵魂伴侣钱钟书也离她而去。“我们仨”走散了,一个年过八旬的老人,几乎同时失去两位至亲,所承受的痛苦可想而知!但逝者已矣,生者如斯,也许对她而言,最好的告别就是,好好的活着。亦或许她一开始就认清了生活: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的过日子。”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是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杨绛曾在书中写到:“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这是她回首一生的感叹。的确,无论爱情还是亲情,任它再美好,也终会散尽。愿每个人在回首往夕时,可以坦荡虔诚的说:我爱过,我珍惜过,我没有遗憾。
这几年,我一直在外地学习工作,对于家人可谓是聚少离多,以前,我从未有过想家的念头,总觉的二十来岁的我,人生只需要一往无前的探索,家只不过是束缚我的牢笼。但读完《我们仨》后,我似乎有种丢失感,觉得自己不过是一片树叶,离开了根,随风飘荡。漫漫人生路,我不该只是不回头的一直前行,也需要停下脚步,享受自己所拥有的美好。离家多年,母亲每日必与我通一次电话,她从未要求我必须何时回家,她知道我有理想,也向往外面的世界,而我似乎也一直把忙于学习当作理由,很少关心她。有时母亲打来电话并不说话,我甚至会有些不耐烦,但母亲只是说“我就想听听你的声音,没别的事。”回过头来,想必那时是母亲思我太重,念我太深。之前我很少能体会亲人在一起时的珍贵,现在回想,其实最简单、最快乐的时光便是和家人在一起的日子。世事难料,不知何时,家人就会走散掉,人要珍惜眼前。
前天跟母亲视频,我说:“妈,你咋染头发了?(我一直不太愿意母亲染发,觉得对身体不好)”,妈妈反而有些害羞说:“真是气人!就前面有一撮白发特明显,染一下才好看些”,我不禁鼻头一酸,心中更是五味杂陈。突然感觉,母亲似乎有些跟不上我的步伐,我好害怕哪天再也找不到她。如今,我会每天主动给母亲打电话,时不时给母亲快递份礼物,尽可能的多陪在她身边。每每这时,我都能感受到母亲那溢于言表的喜悦。我知道,终有一天我会和母亲告别,而在那之前,我所能做的就是:珍惜拥有的每一天,当告别来临时,我可以好好告别。
人生就像一个巨大的交易场,我们注定要失去一些东西,来换取成长。而生活却是充满了偶然和奇迹,人生的某个阶段,偶然读到一本书,也许你就会奇迹般的成长起来,然后,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白生命里,哪些是你无法挽留的,哪些是你要终生守护的。
海子说过:“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和稚嫩的自己告别,也许路途有点艰辛,有点孤独,但熬过了痛苦,我们才能得以成长。”有时,一本书足以改变一个人,你的书是什么?你又在哪里成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