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 第193期

李斌教授领衔的“皮肤溃疡‘慢性难愈’形成机制 及中医‘清-化-补’干预策略”项目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image.png

  本报讯 (科研处报道)5月15日,2018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上海展览中心隆重召开。我院李斌教授领衔的“皮肤溃疡‘慢性难愈’形成机制及中医‘清-化-补’干预策略”项目喜获科技进步二等奖。

  项目简介

  项目名称:皮肤溃疡“慢性难愈”形成机制及中医“清-化-补”干预策略

  项目完成人:李斌、李福伦、李欣、邓禹、韩钢文、韩昌鹏、迮侃、刘欣、王一飞、范斌

  各种原因导致的慢性难愈性皮肤溃疡,一直是中医外科临床面临的极具挑战性课题之一。由于原发疾病多样,组织缺损较深,病程往往迁延难愈或愈后复发,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临床治疗颇为棘手。据报道: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发病率上升带来日益加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因此,积极研究各种难愈性创面的防治措施及相关机制的科学阐释,并促进其在临床的推广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效应。

  课题组在中医传统创面修复理论“祛腐生肌”基础上,结合沪上顾氏与夏氏两大流派外科临床经验,提出“祛瘀生肌”治疗法则作为传统治法的补充和发展;通过对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Wnt 等不同信号通路的表达变化,阐释祛瘀生肌法不同组分促进上皮化形成的潜在调控机制。率先利用 Smad7 转基因小鼠,从基因表型,体外蛋白功能测定,抗炎机制等阐释皮肤溃疡慢性难愈的愈创机制。根据慢性皮肤溃疡的中医临床演变规律,归纳总结出“清-化-补”干预策略,并运用联系数学模型把握影响临床疗效的不确定性因子,优化诊疗方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拓展了这一传统疗法的内涵与外延。该诊疗方案在50余家兄弟医院推广应用,治疗各种皮肤慢性溃疡3000余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本研究共获得2项国家自然基金,4项省部级项目资助。发表论文62篇,(其中 SCI 论文13 篇,累计影响因子52.79 分),培养硕士12名,博士4名,授权发明专利2项。在连续12年举办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中,祛瘀生肌法临床运用及基础研究,以重点专题讲座形式对前来进修的国内外进修同行进行介绍(包括美国,泰国,韩国及香港台湾地区学者),扩大了在周围区域的影响力。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