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朱丹溪陵园
浙江义乌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的故乡,去年8月30日我们医院与浙江省义乌市中医院“结姻”,义乌市中医院成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义乌医院。应徐佳常务院长的邀请,每两周一次到义乌中医院门诊及讲课,至今已近十个月。见证了义乌市中医院由破旧的老院搬迁到新院的过程,可谓新旧两重天。
朱丹溪(1281-1358),名震亨,字彦修,元婺州路义乌(今浙江义乌)人。丹溪倡导滋阴学说,创立的“阴有余阳不足”,“相火论”,“气、血、痰、郁”四伤学说,丰富、发展了祖国医学的内涵,后世有“杂病宗丹溪”之说。后人将他和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一起,誉为“金元四大医家”。丹溪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遗》、《伤寒论辨》、《外科精要发挥》等专著,惜乎现在仅存前三部书。他创制的大补阴丸、延寿丹、越鞠丸、保和丸、二妙散、左金丸、虎潜丸等方剂仍为我们临床所常用。
对于名闻天下的朱丹溪,家乡的中医院重视丹溪医学的传承,医院成立了朱丹溪医学研究所,其后人二十三世孙朱锐明先生任研究所所长。
早就有意拜谒朱丹溪陵园。院办李峻先生联系朱丹溪陵园,暮春时节,义乌市中医院上午门诊结束,在王师傅驾车下,与二十年前在我这里进修的童宏伟医生、李峻先生一起,约过大半个时辰就到了位于赤岸的朱丹溪陵园。
走近朱丹溪陵园只见大门的门楣上写着中华丹溪养生园,进入大门就可以看到一座念祖亭,中间的碑文“一代医宗”四个字由时任国家卫生部部长的陈敏章题写。两边柱子上的椼联“医从标本问灵素,学明阴阳问朱程”是由曾任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的国医大师何任先生所题写。石碑背面刻着明代大学者宁濂为纪念朱丹溪而撰的碑文。
陵园主要分为入口景区、位于东南角进口处有一青石牌坊;湖光山色区,有鹤望轩、爱仙亭及传说当年朱丹溪制药的一口仙井;百草园区,有以不同颜色的药用植物配置的阴阳五行图及百果餐厅一座;丹溪墓区;庙林,在原丹溪庙遗址建立了朱丹溪纪念馆共五个区域。
由于时间急促,我们只是走马观花地走了一遭,影响比较深刻的是陵园中的一个小湖,景色不错,一个楼阁、一个亭台,相映成趣,边上的花草树木倒影在湖上。矗立在湖边的金元殿,取名颇为精当。另外就是在原丹溪庙遗址建立了朱丹溪纪念馆。馆的正厅有一高大的丹溪铜像,形象清瘦、精神矍铄,倡导滋阴学说的朱丹溪不可能是肥头大耳的痰湿模样。
走到墓区,看到由著名书法家,曾任西泠印社社长、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沙孟海题写的墓碑:金名医朱丹溪墓。我双手合十恭敬崇拜并绕墓区一周。
离开墓区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国际丹溪中医药论坛”纪念区,由原卫生部中医司司长,被誉为“中医司令”的吕炳奎先生题写的纪念碑。看着熟悉的吕炳奎先生书法,想起了1993年在一次全国性的中医学术大会上,我的一篇论文获得一等奖,吕炳奎先生赠送了一幅题字给我:医林新秀。后来还有幸获得他为我主编出版的《中医性医学研究与临床》一书题词。
前年到江西龙虎山游览,让我惊奇地是,在素以道教闻名的龙虎山天师府边上有一座 “长庆坊”,为供奉朱丹溪的庙宇,当地人俗称朱老爷庙。据说庙宇初建于元代,几经修复,门楣上方镶有匾额:“长庆坊”、“灵钟星岳”,据说为清雍正、康熙年间重修镌刻,殿内塑有朱丹溪夫妇、子女像四尊,偏殿内塑着地藏王及送子观音像。
丹溪学说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而由他衍生的朱丹溪中医药文化在国际上也颇有影响,十五世纪时由日本人月湖和田代三喜等传入日本进行研究和推广,后发展成为日本汉方医学最早的流派“后世派”,指导汉方医学近四百年。朱丹溪在日本也被尊称为“医圣”,至今仍沿用“丹溪学社”。
朱丹溪所居的赤岸村,原名蒲墟村,传说南朝时朱幼之女适王,“亲迎之日,……车红辉映溪岸,蒲墟因名曰赤岸,继而又改为丹溪。”所以人们尊称朱丹溪为“丹溪先生”或“丹溪翁”。
挖掘和继承朱丹溪的中医药文化,是朱丹溪的故乡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医院的文化建设方面,医院强调“人和厚德,知新致远”,意在继承丹溪精神。医院的院歌叫做《丹溪传人》,希望义乌中医院的医生都要向朱丹溪学习,造福义乌及天下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