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特色推拿 >>辐射引领 >> 正文

媒体新闻

(东方网)从“家传师授”到标准化教学 如今上海这样培养推拿人才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8-04-25

微信图片_20180713140947.jpg

图片说明:通过手法测定仪,上海中医药大学实现了实现技能教学操作标准化和认知直观化。

  东方网记者刘轶琳、实习生甄立鹤4月25日报道:推拿学是一门具有很强临床实践性的临床医学学科,以手法和功法为主要临床干预手段。如何将传统推拿只重手法的“家传师授”,提升为现代学科专业发展体系,如何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指导不够完整、临证传承缺乏系统、教学路径缺乏标准化规范化等问题,始终是推拿学科专业建设的重要瓶颈。

  东方网记者日前获悉,上海中医药大学推拿学教学团队房敏教授领衔的项目“经验到理论,传承与创新”之沿革——中医推拿教育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获得了2017年度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该项目也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首个获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的项目。

  1956年,上海中医药大学在全国最早建立推拿学专业,通过60余年的实践,围绕如何将传统推拿只重手法的“家传师授”,提升为现代学科专业发展体系,如何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指导不够完整、临证传承缺乏系统、教学路径缺乏标准化规范化等问题,逐步建立起了“从单一技能培训演化至多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对全国推拿教育起到了开创性的引领作用。

  据房敏教授介绍,围绕学科核心特征,上海中医药大学率先构建现代推拿学基本学科构架与课程体系,创立推拿学教育理论体系。以中医经络学说为核心理论,将传统推拿学以手法为主的传承模式,梳理拓展为推拿基础、推拿实验、推拿文献、小儿推拿和推拿治疗等五个亚学科,同时引入生物力学、神经生物学等多学科资源,创建了现代推拿学研究方法体系。,同时,学校编撰了第一套涵盖基础到临床的系列学科分化教材,建立了“主干课程、分支课程、拓展课程和延伸课程”相结合的教学路径,成为全国中医院校开设推拿学专业的依据与模板。基于推拿学精品课程、全英语示范课程及品牌传媒,学校开展了系列国际化教育培训合作,并依托海外办学点、孔子学院、海外合作中心,建设国际临床教学基地,打造海派推拿特色品牌,传播健康文化理念。

  同时,学校遵循人才发展规律,创新多层次阶梯式培养路径。首建推拿学专业硕士、博士、博士后培养制度,首建推拿学科从住院医师到专科化提升的多层次临床规范化培训制度。确立“理论知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人文素养”五位一体培养目标,明晰本科以“理论课-见习-实习”为重、研究生以“学科拓展-研究技能-问题研究”为重、住院医师以“通科轮训-专科实践”为重、专科人才以“门诊-病房-师承”为重的培养策略和路径。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校又积极转化科学研究成果,创新标准化技能评价模式,通过成功研发国内第一台手法测定仪,率先实现技能教学操作标准化和认知直观化,建立目测、体测、机测的综合评价模式;通过“中医传统推拿手法的规范化研究”,创新性地将三维解析系统与推拿手法测试系统同步构建,量化手法评价标准,为全国推拿教学质量评价提供了关键技术。

  通过推拿学教育理论体系构建、人才培养路径、医教研协同创新等探索,上海中医药大学推拿人才培养成果斐然。60年来,为全国各省市培养了第一代推拿学骨干师资,涌现出了包括“国医大师”、上海市名中医、“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中国第一本《推拿学》全国统编教材主编、中国第一个推拿学博士及“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在内的优秀人才群体。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的推拿学科领军人才均毕业于中医大或师承于中医大名师,30余人次承担了“十二五”以来各类国家级和行业规划教材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