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English| 返回首页 | 员工入口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中心

新闻动态

【两会声音】在沪全国政协委员吴焕淦:建设“健康上海”,中医药发展正当时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0-01-21
字号: + - 14

      “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大格局、精细化、重传承。”谈及在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期间提交的3件提案,在沪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吴焕淦表示,实施健康上海行动,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正当时。

w1.jpg

       这3件提案分别题为“关于促进上海市中医针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与发展的建议”“关于上海中医药国际化进一步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建议”“关于进一步关注中医药干预罕见病的建议”。

       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要有大格局。委员们在提案中提出,目前,上海中医药国际推广,主要依托大学附属医院建设的海外中医中心,渠道较为单一,容易受到当地政治政策等各种外来因素影响。渠道过于单一,难以形成 “上下内外”的立体网络, 因此,建议制定《上海市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及细则;改变既往以海外中医中心为推广主力的模式,通过外事、商贸渠道推广中医药。“不妨以上海独有的‘海派中医’为核心内涵,宣传其‘简便验廉’的特征,增加海外曝光率,降低中医药的神秘感,讲好中医药的故事,提高海外认同度。”吴焕淦认为,可以探索支持合作开办传统医学教育、支持开展“一带一路”基础上的国际多中心中医医疗研究等。

       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也要精细化,要把视野聚焦到一些不为大多数人关注的领域,例如罕见病的治疗。委员们在提案中提出,临床证明,中医对于不少罕见病种确有疗效,但目前,相较于西医治疗,中医药干预罕见病的支持和宣传力度相对较低,为此,中医药干预罕见病的关注度需要进一步提高。提案提出建议,将原有的罕见病诊疗培训拓展至中医药医疗人员范围内,加强中医医师的罕见病认知及诊疗水平,引入在罕见疾病上有经验的中医师成为罕见病培训讲师,促进中西医交流,推进中西医在罕见病领域的合作;通过探索建立罕见病市级中医专科专病等方式,推广确有疗效的罕见病诊疗方法。“我们也想通过提案发出呼吁,对中医药领域罕见病的相关研究给予一定程度的鼓励与倾斜,促进罕见病中药新药的开发,鼓励相关临床研究的开展,推进本土原创罕见病医药研究。”吴焕淦说。

w2.jpg

       中医针灸作为海派中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然而,随着近年来国内中医学教育模式及医疗体制发生的变革,中医药、针灸的一些传统内容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极大的影响和冲击。“上海部分针灸特色技术在一些流派中出现了断层,甚至有消失的风险。”吴焕淦感到,这一现状亟须加以重视,为此,他和其他委员在提案中提出,可针对陆氏针灸、杨氏针灸、方氏针灸、盛氏针灸、严氏化脓灸等五家中医针灸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学术思想为核心,通过对该类流派的学术渊源、特色经验、技术方法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其诊疗医案,应用文献整理、分析挖掘等方法,总结各流派的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典型医案的共性规律,进行保护与挖掘;设计问卷,对海派针灸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制定有助于海派针灸发展的策略。可建立海派针灸传人培养专项资金,用于传承人培养,加快建设体现“海派针灸医学”学术领先水平的针灸特色专科。并且,应针对濒临失传的针灸流派如黄氏针灸学术流派、党氏针灸流派以及秦氏针灸流派等独具特色的海派针灸技术制定相关法规和文件进行保护。

w3.jpg

        中医针灸作为一种技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流派学术思想为核心,以传承人为媒介来传承的。提案提出,目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体现在提高认识、重视研究、创造保护氛围等方面,对于学术思想的挖掘、总结方面有所不足,更重要的是对传承人的培养重视力度不足,缺乏专项资金的支持。“当务之急,是加快培养针灸传承人才,充分发挥各流派老中医药专家对中医学科特色优势、诊疗技术等方面的指导作用,形成高素质的针灸人才梯队。”吴焕淦认为,还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结合中医药专业知识,总结分析临床诊疗规律和特点,将海派针灸的各类知识进行数字化建档,建立知识库及检索库并向公众开放,使更多医师及患者共享信息,推广应用,并对各种技术方法的适用性进行评价,为继承、发展各大流派特色技术提供支撑,帮助流派设立传承、学习场所,保护其传承工作,并向社会公众普及宣传海派针灸特色技术与海派针灸学术思想。

(文章转载自政协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