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English| 返回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医疗服务 >>名中医工作室 >>市级 >> 正文

市级

王文健名中医工作室

王文健名中医工作室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3-11-16
字号: + - 14

王文健,男,1947年出生,主任医师,第五至第七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为当代恽氏中西医汇通派主要代表人物。1970年本科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1978年考入上海医科大学攻读硕士及博士学位,先后师从沈自尹院士和姜春华教授,1985年,毕业成为我国第一位中西医结合专业博士。2004年获评上海市名中医,2010年获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2019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2020年获上海市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9项。曾任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系主任,国家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带头人,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所所长。先后兼任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虚证与老年病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等。

640 (5).jpg

  高屋建瓴,提出老年病防治“四观”

  王文健教授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老年病防治,注重摸索规律,总结经验,指导临床实践。为避免老年病患者奔波于不同专科之间,分头求治,王文健教授针对老年患者病理改变和生理衰退重叠;多系统、多器官病变并存;用药种类繁多、重复、混杂;躯体症状和心理障碍兼有等特点,总结了中西医结合老年病防治的“四观”要点:一要遵循“天人相应”的自然观,衰老是正常的自然变化,不能违反规律,盲目“进补”,或进行一些不适合老年人的活动、预设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结果反而有损健康。二是应对老年病变要强调“整体观”,老年人存在多系统的病理改变,要从整体出发,抓主要矛盾,将直接威胁生命的疾病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症状作为治疗重点,不必面面俱到,四处出击。三是要强调个体化治疗的“辨证观”,即使患同样的疾病,由于病程长短、年龄、性别、体质以及合并症的不同,治疗方案和用药也会有差异,一定要体现个体化的原则。四是坚持身心同治的“健康观”,老年人很多躯体症状是心理障碍的反映,要重视心理疏导及“七情为病”的防治,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实践证明,坚持“四观”,对中西医结合老年病防治有重要意义。

640 (6).jpg

  互相借鉴 融通中西

  王文健教授在临床治疗中,十分注重中西医在理论层面的融会贯通。他认为中西医面对的是同一个对象,要解决同样的问题,只是由于理论体系的不同,表述方式就不一样,采取的应对措施也不相同,但两者是可以互相借鉴的。对代谢综合征,西医认为是肥胖和胰岛素抵抗造成糖脂代谢紊乱,继而出现高血糖、高血压、脂肪肝,以及心、脑、肾、眼等多种严重的慢性并发症。王文健教授根据 “胖人多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以及“脾乃气血化生之源”的中医理论,提出代谢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是“脾虚不化”,导致郁热、湿浊和瘀血的积聚,这和西医的认识是相平行的,只是表达用语不同。由于这一疾病是在正虚的基础上导致多种病邪的积聚,符合中医“聚证”的特点,因此他提出应以“攻补兼施”为治则,并创立了“益气化聚”的治法和相应的方药。临床实践证实,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的体重、血糖、血脂、脂肪肝、高凝高聚状态、炎症反应以及肾脏损害都获得明显的改善,对预防患者的慢性并发症也有重要作用。

640 (7).jpg

  传承发展中西医汇通派

  治学风格和核心理论

  中西医汇通派始自恽铁樵先生,王文健教授的老师姜春华教授和沈自尹院士都是中西医汇通派的杰出代表,王文健教授对中西医汇通派的治学风格和核心理论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有创新性的发展。

  王文健教授提出中西医汇通派的治学风格,一是重视在战略层面把握学科的发展方向;二是包容共享;三是强调与时俱进。他总结出中西医汇通派的核心理论涵盖以下三个方面,即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与方法、藏象学说科学内涵的阐释和病证关系的研究。

  王文健教授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思路时,总结了中西医科学思维的差异。他认为在方法论上中医强调系统论,西医强调还原论;在构建理论时,西医用实证演绎法,中医更多地用借鉴类比法;在定义概念时,中医取形而上之道,强调其属性,西医取形而下之器,强调其物质性;在目标措施方面,中医用调节性手段,以“和”为期,西医则针对病变局部采取环节性措施,以“齐”为期。所谓“和”,即指阴阳平衡;所谓“齐”,就是向给定的一个目标范围看齐,唯化验指标为准则。

640 (8).jpg

  在藏象学说的现代研究方面,王文健教授协助沈自尹院士完成了肾阳虚证患者和老年人的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功能的比较研究项目,对阐明肾阳虚证的本质发挥了重要作用。之后结合代谢综合征的防治,他又带领团队进行了中医脾的证候研究,提出“脾主运化”应该分为“主运”和“主化”两部分;而脾的运化失常,也应分为“脾虚不运”和“脾虚不化”两种证型,“脾虚不化证”更多的是表现为脾的“气化”不足,导致进入体内的营养物质不能转化为精华被人体利用,“物不化正,反而为害”,使得郁热、湿浊和瘀血等病理产物积聚。“脾虚不化证”的提出,不但丰富了脾虚证候理论,对临床治疗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病证关系方面,沈自尹院士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同病异证,同病异治”,对推动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王文健教授在此基础上又有发挥,指出“同病异证”是大同前提下的小异,不是“小同大异”,更不是“去同存异”,无论是证型的划分和治疗的原则都要体现这一点。他提出以“同病类证,同病类治”替代“同病异证,同病异治”,并在许多疾病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治疗中贯彻这一理念。在诊断疾病的同时辨析其主证,确定治疗的主方,对不同患者则辨别其类证,在主方的基础上加减化裁形成治疗不同类证的类方。这一病证关系的理论简化了辨证分型,经实践证明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640.jpg

  几十年来,王文健教授以其扎实深厚的中西医学知识,潜心于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和临床研究,在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教育、科研领域做了大量工作,为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文健门诊信息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内分泌代谢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老年病等,如糖尿病糖尿病肾病,脂肪肝,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

  特需门诊:

  周三上午(青海路名医特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