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English| 返回首页 | 员工入口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岳阳科普 >>科普知识 >> 正文

岳阳科普

科普知识

胃食管反流病畅情志尤为重要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1-05-17
字号: + - 14

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非常多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一直以来,抑制胃酸、抗反流是治疗的重点,但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提醒我们,情志因素,也就是精神心理因素是影响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以及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研究显示大约30-40%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与抑郁,可出现烦躁、沮丧、睡眠障碍与一些消化不良症状,且与反流症状相比,心理因素更能引起患者生活质量的降低。通常这类患者仅使用抑酸药物及促动力药并不能稳定地控制症状,需同时合用黛力新等抗抑郁药物,长此以往带给患者的精神心理压力和毒副作用不言而喻。

根据中医理论分析,胃食管反流病的反流症状与情志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胃食管反流病在中医脏腑理论中发病在脾胃,情志主要由肝来调节,脾胃与肝同居中焦枢纽位置,肝胆属木,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主疏泄气机;脾胃属土,主升清降浊,司气机平衡。肝与脾胃在病机上共同维持中焦的气机平衡,肝气的升发条达,有赖于胃气的肃降;胃气的和降下行,有赖于肝脾之气的升发。由此可见,由于胃失和降而致的反流,与肝气郁滞所致的情志改变是互为因果的。一方面,肝气失于疏泄,肝气郁滞,肝胃气机升降的平衡被打破,使胃气失于和降,导致胃气上逆;另一方面,胃失和降,脾胃运化功能受阻,又会进一步影响和加重肝气郁滞。因此,从中医学角度,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根本原则在于调畅中焦气机升降,恢复脾胃与肝之间的平衡状态,而不是单纯降逆。我们临床采用疏肝理气,和胃降逆的方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疏肝理气使遏抑之肝气条达,在此基础上和胃降逆,使胃气恢复下行为顺。疏肝理气法能够减轻患者主观症状,舒缓疾病带来的压力,调节患者紧张情绪,和胃降逆法能有效促进胃动力、抗反流,两法并用能起到最佳效果。

中医药治疗特色在于整体调护,辨证论治,注重发病的根本,施以治疗,除了能缓解疾病的主要症状外,对疾病其他伴随症状的改善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更有优势。对于胃食管反流病这样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同时伴有情志改变的心身疾病,中医药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疏肝理气,条畅情志是治疗的重要环节。

作者简介:李黎,女,博士,主治医师。任职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所消化病研究室,国家中管局重点专科胃食管反流病专科主要成员之一,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青年委员)